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你为何对我不理不睬?”|你不是想要我回应,只是想要我答应

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-12-06

用生命影响生命 ·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

你会画画呀!你会拍视频呀!正需要这样的人才!

自我成长专刊

AC专栏

囤书指南: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|值得收藏


作者 | Arthur Chen 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简介: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,长相年轻、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。座右铭:惜时惜人。咨询小时数:2500小时,研究方向:职场心理、婚恋两性、身心疾病、朋辈心理辅导。近期关注:要事第一、正念减压、网络时代人际沟通。

编辑 | 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    禾沐

联系 | 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@qq.com



“你们为何对我不理不睬?”


最近,费静和她爸爸妈妈的关系降到了谷底,好似有深仇大恨一般。她找一众跟她同龄的朋友诉苦,朋友们倒是也都站在她这边说话,只是这种“帮腔”对她爸爸妈妈好像不起什么效果,反倒是让两方的关系愈加恶化。


费静的朋友知道我是心理咨询师,于是推荐她来找我聊聊,看看会不会有什么解决方案。费静今年20多岁,本来应是青春洋溢的模样,但是见到她的时候,却没有多少年轻人应有的朝气,眉头紧皱,目露凶光,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。



她开始控诉爸妈对她的种种,特别是爸妈对她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。没当她讲完,我大概已经知道她碰到的是什么问题了。因为她是这么跟我说的:


“你告诉我,用什么心理学的办法可以对付他们,我要那种一击即中的,让他们都能听我的。千万别说那种,两边都需要改进的屁话,我没什么需要改的。你如果也不知道,我直接就走了。”


我坐在那苦笑一阵,一言不发。等着她按耐不住。


“你倒是说呀?”


我答道“你不是觉得我跟你爸妈有点类似,也是对你不理不睬?”


她点了点头,眼光更加凶险。


我回她“因为你不是要我的回应,而是想要我答应你。”



01请求与要求的区别



回应和答应,虽差一个字,但是内涵相距甚远。


回应是沟通的一部分。有人提出诉求,有人回应,周而复始,从而有了沟通。沟通的本质是,我可以提出我的诉求,请你做或不做什么,但是我没有资格要求你一定要做或不做什么。


而答应可以是沟通的结果,是回应的一种形式。但是,回应往往不仅包括答应,可以是持保留意见,也可以是不答应。



不管你同意不同意,就是要答应,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“要求”。


一般来说,父母对年幼的孩子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给他做好做人做事的规矩方面,往往是不需要对方同意的,对方只能选择答应,这是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。


“你要自己穿好衣服”、“你要坐有坐姿、站有站姿”、“你不能随地大小便”、“你不能影响别人”……这些难倒我们需要跟孩子商量一下,如果他们不愿意做,也让他们去吗?


在成人世界中,老板对员工提出工作要求,上级对下级提出的意见,也常常是“要求”。


“你要完成这个月的工作”、“你不能用员工身份发表不利于团结的言论”、“你的工作可以在如下……情况下改进”,这些难倒上司需要跟下属商量一下,如果他们不肯听从,也让他们去吗?



当然,你也可以非常不同意遵从这种“要求”。这种时候,你可以选择离开这种关系,比如辞职另谋出路。然而,只要你还是想在这个关系之中,那就必须要服从这种“要求”。


很多人对黄晓明的“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”似的“明言明语”非常反感,其实是没有考虑到他的角色的特殊性。


职场伦理首要就是服从领导的要求,你不愿意服从,又不愿意离职,这并不是老板的问题,而是你自己有问题。在他的地盘,他当然有权力要求你,他不需要请求你什么。这听起来有些“霸道”,但是这才是更符合正常逻辑、也更贴近现实的做法。特别对于情急情况下,更是需要“定于一尊”的领导,优柔寡断反倒是会错失良机。


当然,现在有很多老板,喜欢发扬民主,凡事来个“征求意见”,亲民的姿态摆的很好。但是这都不改变他们是不管你同意不同意,都有资格对你提出要求的事实。如果是黄晓明式的老板,能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要求,其实也挺干净利落。如果你喜欢更直接的表达,这种类型的老板其实很可爱。



当然,把“要求”包装成“请求”,总是让人舒服一些,反其道而行之,把“请求”当做“要求”,就让人很不爽了。


什么是把“请求”当做“要求”


就是明明是需要沟通的事项和关系,你可以提出请求,我可以同意、部分同意、不同意,但是你却把请求当做要求,一定要我答应你才行。如果我不同意,你就说我没有回应你的请求,要求继续“沟通”,直到我按你的要求做到才肯罢休。


我称之为“虚伪的沟通”。


因为这已经违背了真性沟通的本质,也就是追求但不强求对方答应。“虚伪的沟通”只是用一种看似我跟你“沟通”的外壳,好像很尊重对方似的,实际上是提出自己的“要求”,且不达此目的,就不放弃“沟通”。


因为这种“要求”往往没有商洽的余地,也鲜有达成的可能,所以被动“沟通”的另一方,不是迫于无奈作出答应,就是不再回应——其实,也就是不答应。


02 “虚伪的沟通”最终不会成功


费静就是如此。


她虽然已经20多岁,还没正经工作,每份工作都做不长,吃穿用度全是由爸妈接济。最近,她不知道在网上认识了谁,准备去参加一个十几万块的“自我提升”课程,号称参加后可以“浴血重生”。可是她又没有钱,所以只能问爸妈要。


爸妈觉得这种课程大概率是“洗脑”,并没有什么用,而且他们两个老的也是工薪阶层,实在也负担不起这笔开销,就没有同意。这下费静就不干了,直接给两个老的下了“战书”,说这是剥夺她发展的机会,妨碍她做更好的自己,进一步提出,要提前分家产,拿这部分家产去上课,还扬言如果不同意,就要断绝父女关系!


也难怪她的父母“无语”,这般言论,实在荒唐,也只有无语以对。


费静当然已经有些魔怔,然而,现实生活中,类似这种把请求当要求,不是想要别人的回应,只要别人答应的情况,并不少见。



最近TVB资深演员夏萍去世,我在回顾她参演的《谈判专家》时,就发现里面的主角,欧阳震华饰演的彭国栋就是一个典型“虚假的沟通”的范本。


工作中,彭国栋是个受人尊敬的谈判专家,帮助劝服处于人生危机中自杀、作出危害他人的事情,可以说是“沟通达人”,非常懂得如何提出请求,尊重别人。然而,在生活中,他却是个十足的“虚假的沟通”范本:


虽然他每次也诚意十足地摆出一副“沟通”的姿态,但是生不生孩子,换不换房子,都是他决定,基本上妻子只有同意的份,妻子说喜欢运动,顾名思义要他陪伴一起运动,他就买了一部跑步机放家里,还说“这下你想什么时候跑就什么时候跑,喜欢吗?”


在他的原生家庭里也是如此,大哥的婚姻生活,他要发表意见,二弟的感情、事业他要干预,小妹出不出国他也做好安排。他总是以“我还不理解你”,“你的性格还是小孩子,不知道什么对你是好的”为由挡住那些反对意见,所以,家人往往也无奈同意。



因此,很多时候,他都自认为别人对他的“服从”,是他沟通成功的结果,殊不知,其实他们都积压了许多怨气。


什么叫真正的“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”,彭国栋比黄晓明更有发言权。


2019年暑假台湾地区电视剧《我们不能是朋友》在大陆地区也同步热播,最近刚刚大结局,男主和女主终于走在一起。因为男女主结识的时候,两人彼此都有交往对象,所以这部剧也被很多人认为“三观不正”。


然而,如果你了解他们两个的“交往对象”是什么样的人,大概你也会对他们纷纷选择“出轨”报以理解:


男主的交往对象:掌握男主所有动态,替男主安排职业规划,包括去新的公司上班,要带哪个秘书一起走,两人什么时候结婚也是自己决定,还有换房子,甚至帮忙联系中介,把房子出售,也都是自己做决定。沟通的时候,就是一句“这不是我们说好的嘛”、“你难倒不想这样嘛”,反正只要她提出,似乎男主就只有答应的份。


女主的交往对象,也没好到哪里去:两人一起吃饭,他觉得要吃得节省一点,就吃得节省一点。两人(如果)结婚之后,每年要做什么的规划,他已经写了一本本子,规划水平可以保送发改委。甚至连两人性生活的日子,他也是按规划而来,不允许有即兴时刻。虽然每次都是有商有量,但是基本上没有女主可以自主的余地。



《谈判专家》、《我们不能是朋友》都是影视作品,可能有夸张的部分,但是大多源于真实生活,我相信看到我转述的剧情,你也可能会想到自己生活中的遭际。


要知道,在成年人世界,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本不存在“要求”一说,本应是有商有量的“请求”关系,没有人有资格要求对方一定要做肯定回应,必须答应自己的诉求。然而,诸如彭国栋这样的人,他们都用“虚伪的沟通”作为外表,摆出一副我诚意满满,而且有理有据的态度示人,你不同意我就要“沟通”到你同意为止。他们根本不在乎,别人到底是怎么看的,他们不想要别人的回应,只需要别人说一句:我同意,我答应。这才是他们最根本的目的。


当他们一意孤行的时候,别人也在给他们以回应:


彭国栋的妻子受不了彭的自大,出轨和情夫远走高飞,直到他们乘飞机到国外的那天,彭都没有察觉妻子已经背叛了他。


彭国栋的妹妹和弟弟也奋起反抗,妹妹撕了彭准备的出国留学文件,弟弟更是选择成为男同性恋,就是不想成为彭国栋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。


当他体会到,身边的人都“反对”他,他实在受不了,不慎从高楼跌落。躺在床上的时候,又不信医生,一味要求医生一定要让他恢复如常才行。结果,只有一个神医“答应”了他,结果被江湖骗子弄得下肢瘫痪,必须截肢才行。


《我们不能是朋友》中的两位,结局就是各自的伴侣都飞走了。


费静如果再不悔改,我想她也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。




03“不要回应,要答应”怎样形成的


什么样的人可能会提出“不是想要你的回应,只想要你的答应”?


首先,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养育环境过分宠溺亦或者过分父母化所致。


有些人,未必家境优越,但是父母极为宠爱。一般来说,他们的请求,父母都会满足,偶尔有些不能满足,他用吵吵闹闹,把玩具砸了等破坏性的发泄方式来逼迫父母同意。而往往这些父母,总会拗不过孩子,选择答应。


如果一个人从小处于“宠溺”的状态,那么他就不曾体验被人拒绝,请求可能失败的这一点,而这对于一个人了解如何进行成熟的沟通和人际交往,是必经的过程。他只会认为,只要他提出的诉求,别人就一定要答应,别人如果不能满足,是别人有问题,而不是自己需要去面对和接受。


还有一种情况,是孩子在童年时期,由于父母缺位、放任或者父母本身心智不够成熟,逼不得已,孩子充当起了父母的角色。许多本来应该由父母决策的家庭事务,都是由他自己决定。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,因为也没有经历过与父母和其他平辈沟通商洽的过程,极易导致他们养成凡事自己决定的习惯。



一个人童年有这样的经历,如果在接下去的生活中,也没有很好的机会加以修正,就很容易变成这种情况:


他会征求你的意见,与你展开沟通,但是不管你说什么,他都是听他自己的。


比起谈论你,他更喜欢他们自己以及他认为的你,至于你是不是感到快乐还是不快,他并不是很在意。


无论你跟他沟通什么,他最终都能把话题绕到他自己身上,你必须满足他的某些要求,否则他是不会来满足你的要求的。


所以,跟这些人相处,你最直接的感觉是有一种压迫感,好像你必须围绕他转,换句话说,他们都“以自我为中心”!



然而,现代商品社会往往容易培养这样的人,助长他们“只要答应”的习性


现代商品社会的伦理是顾客至上,为了满足顾客需求,什么都可以做,生怕顾客不满意,用脚投票。所以,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,商家和社会规则都“太宠”消费者,社会政策也更偏向于满足各种要求,而非按规矩办事。本来,服务这件是平等关系的事情,现在却当做上下级关系来处理,顾客也就真的以为自己是上帝了。


君不见,很多行业不分青红皂白,只要有投诉,就对服务提供者,比如快递员、外卖小哥等进行处罚。甚至有的服务行业从业者,只能下跪,来免除被“上帝”投诉的遭际。


可以说,这种不良的社会氛围,助长了一些人的“上帝”心态。既然社会有奖励,就会促进这种行为的发生。



由于在家庭生活中,社会交往中,他们都没有体验到真正被拒绝的挫败感,所以他们并不容易质疑自己的做法,反而因为坚持了“我不想要你的回应,只想要你答应”获得了“好处”,从而愈加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。


还有就是,跟他们相处的人,惯于采用“绥靖政策”


这些人并不是能跟所有人都良好相处的,那些不会“以他们为中心”的人,跟他们待不到一块去,因此,能在他们的世界中出现的朋友,往往也是能够接受他们这种做法的人。


可以说,能够跟他们相处的人,往往也有自身的特点,那就是他们都愿意向他们妥协。这主要是因为,他们提出的很多诉求,也并非不能满足,只是不那么心甘情愿,往往很少是非常原则性的问题。


其次,怕得罪他们,会跟这些人相处的人,都是“老好人”性格,不想也不愿与人起冲突,比起坚持自己,他们更愿意人际和谐。再次,他们自己往往也没有太多主见,或者没有那么强烈的个人意识。因此,这样也就加剧了这些人,在自己的社会圈层中,牢固地保持住“不想要你的回应,只想要你答应”这样的地位了。


当然,这对他,对他身边的人,迟早都是一大隐患!


04 如果你不想继续“虚伪的沟通”



如果你已经“觉醒”,不想继续被他们用“虚伪的沟通”控制住,那么以下这些建议供你参考:


1、你可以提出诉求,我也可以提出诉求。

一个正常的沟通形态,是不管是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。只允许自己提出诉求,别人只能回应,这本来就是畸形的。要打破回应只能是答应或不答应的局面,首先要从可以提出诉求做起,这也就打破了原本被动式回应的不利局面。


对于希望改变这种模式的人来说,当然也要明白这点,你有资格提诉求,要求别人怎么做,别人就没资格要求你怎么做吗?如果你能够面对这一点,在很多时候,你就不会那么强势地要求别人给你一个肯定的答复了,因为易地而处,你如果也被逼着只能给一个肯定答复,你就会知道,这是多么难受的滋味。



2、退出“虚伪的沟通”,直接答复“不答应”。

要说“不”,对于很多人是很难的一件事,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这样直截了当的习惯。但是,这就会让别人“误会”,以为还有可以商洽的空间,我们之所以还没有答应,是因为自己的沟通还不够,或者说“威胁”还不够。


然而,如果你已经识破,对方就是在进行“虚伪的沟通”,那么更好的做法,是不再跟他唱对台戏,帮助他完成这个“虚伪的沟通”的过程。你要做的是,直言不讳地告诉他,你是不可能同意他的。


这对于他来说,当然会恼羞成怒,因为就没有人对他这么做。但是这同时也是让他知道,你的底线在哪里,什么是他不能触碰的。


他们其实从小就没有学会人际关系的“界限”在哪里,所以才会把请求当做要求,所以不妨直接一点。当然,你需要在这个过程中,坚定自己的态度,不要被他虚张声势的“恐吓”或者浓情似水的“糖衣炮弹”给忽悠了,你的摇摆,会继续给他释放错误信号,让他以为还是有戏的。



3、表达自己的感受,也请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
诉求的背后,都有着深层的情绪需要。一个人之所以只能是“答应”,听不进别的“回应”,深层心理学角度分析,是某种情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。但是,他们往往表达不出,亦或者还没察觉,所以才用激进的方式来要求别人只能做肯定的回答。


所以,如果还希望继续和这些人沟通,不妨示范一下,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,进而引导对方从表达诉求。要知道,如果坚持诉求,其实很难有突破的空间。转向表达自己的感受,因为感受只属于自己,不存在需要不需要别人回应,且是他本人可以掌控的,因此双方在感受层面,是不对立的。而这一点,可以成为突破的空间。



05结语


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是这种“不想要你的回应,只想要你答应”这种人,那么对你来说,要走一条更加漫长的自我成长之路,当然幸运的是,你已经开始反思自己,这就比你全然否定,甚至认为这篇文章所写都是“乱七八糟”已经进了一大步。你可以做的是,找一个专业人士帮助你,并且为你曾经的言行,向受伤害的人一一道歉。当然,你会遭遇很多不幸,最开始你会怪罪别人,不过只要你愿意反思,走出自己狭隘的空间,你依然可以重获新生。就像彭国栋一样,《谈判专家》后半段,彭国栋因为在鬼门关经历了一遭,有了不同的人生体验,从而不再过去的傲慢,真正地成为生活中的沟通专家。


当然,如果你越是坚持“不想要你的回应,只想要你答应”,你肯定会对不同意你意见的观点持有反感,这种反感越是强烈,可能这种信念强度也越强。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,气不打一处来,那么很可能你的情况已经很严重,而你的人际关系可能已经出现大问题。





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

情绪的变化三角:回到真实自我的一张地图

“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……”|童年过度放纵的危害

“不要告诉我要怎么做!”|我更想要理解,你却只给我解决方案

愿你也能黄晓明“附身”,有勇气说出“我要我觉得”

夏天总睡不好觉?|夏日失眠心理急救指南


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

高效写作精品内训课 | 少量对外开放名额,速度报名!

公益线上|跟一杯咖啡共同学习《把握0-9岁儿童心理成长》

2019下半年仅此1期|朋辈咨询:适合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

暑假公益 · 线上学习报名|啃书帮:共读《儿童叙事家庭治疗》

平民价上好课,2019仅此一次|正面管教家长·讲师学习

平民价上好课,2019仅此1次|LGBT友善咨询师上海培训



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(2019最新版)

关注本公众号,回复【会员】,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


点击阅读原文,可了解: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